李寒阳
5月14日,台州三门青蟹研究院实验室内,一群年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正手持网兜与放大镜,专注观察米粒大小的蟹苗。
近年来,三门县健跳镇深化党建引领青年入乡行动,通过政策护航、平台赋能、生态聚才等举措,构建起“青年+产业+共富”的发展模式,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效益持续转化。随着笼养青蟹技术研发、胡柚精深加工、数字化对虾养殖等创新项目相继落地应用,形成“人才集聚—产业升级—配套完善—人才反哺”良性循环,正重塑着健跳发展新格局。
青年领航,驱动健跳产业“智”变
近年来,健跳镇立足地域特点、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扎实推进青蟹产业链共富工坊建设,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放大家门口的共富效应。
在东航“蟹逅”共富工坊搭建的产业平台上,周边各村社土塘的水质数据实时可见。自AI养殖大模型投入使用以来,东航实验室不仅免费为周边养殖户提供水质检测和营养度分析服务,还将这些土塘转化为青蟹幼苗培育基地,带动农户实现零成本增收。
“乡村共富不能再走廉价劳动力的老路,要通过青年人才的创新技术和理念,实现高品质、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健跳镇党委委员付鹏飞说。
东航水产负责人王杰是一位怀揣科技兴农梦想的90后,在接手父辈的贝类养殖产业后,曾尝试“工厂化”养殖模式,但贝类养殖对自然水体依存度高,工厂化养殖将面临成本高昂、成活率低等难题。基于贝类作为青蟹饲料的特性,他果断转向青蟹养殖研究。
获悉企业转型需求后,健跳镇政府积极对接高校资源,最终联合上海海洋大学、宁波大学等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工厂化笼养青蟹”新模式。
该模式通过恒温调控满足青蟹生长需求,采用独立“蟹公寓”隔离饲养,并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精准预判脱壳周期和疫病风险,将存活率提升至传统养殖的数倍,同时养殖周期从年收一茬变为三茬。
企业团队也从单人发展到16人,更吸引在外地工作的同学返乡加盟。随着江苏、福建等地标准化养殖基地的建立,该模式正逐渐尝试向全国复制推广。
政府的强力扶持,为健跳的农创客打下“强心针”。据悉,健跳镇不仅会承担项目前期大量基建投入,还会牵头村集体以土地入股,企业根据效益分期返还资金。
“没有政府支持,我们难有破局勇气。”王杰坦言。如今,东航团队硕士研究生占比达65%,数字化管理和循环经济理念正重塑传统养殖业态。
强链延链,拓展乡村产业版图
浙江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数字化养虾车间内,公司负责人李来国轻点手机,通过物联网系统实时观察水温水质、投喂饵料。
这个被誉为最强“虾爸”的高材生,带领青年团队投资7500万元在健跳革新传统养殖模式。其打造的智慧车间使南美白对虾亩均产值达到传统模式的50倍,惠及200余户虾农。
数公里外的一处码头,青蟹产业链正经历科技蜕变。浙江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方明携国家专利技术入驻,投资1.1亿元建设超低温冷链综合体。万吨级冷库与GMP车间组成的科技矩阵,不仅能使青蟹死亡率减少20%,运输保活时长延长2倍,更带动周边形成分级包装、冷链物流与电商营销的完整体系,延伸青蟹“黄金产业链”。
“产业链的延伸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数字化项目选择在健跳落地生根,这些项目不仅持续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更为这些专业人才搭建了施展才华的优质平台。这是一场‘双向奔赴’。”付鹏飞表示。
数据显示,近三年青年创客主导的乡创项目,贡献了健跳镇农业产业链近一半的增值效益。
如今,健跳镇已构建起“青年领军+数字赋能+全链整合”的特色模式。年轻创客们不仅带来亩产效益的飞跃,更打通了从种质改良、智慧种养到精深加工、电商营销的全产业链条。
政策力挺,护航青年“轻装上阵”
健跳双港村胡柚产业园,花香满园。依托海归青年卢丹霞打造的品牌“三十柚三”,这里通过深加工形成涵盖柚子膏、柚子酒等20余款产品的“黄金产业链”,年产值突破千万元。
面对青年返乡创业普遍面临的“资金短缺、经验不足、渠道受限”三重困境,健跳镇打出精准政策组合拳:在资金端设立“双创无忧”计划,提供创业补贴及安家落户、子女教育配套服务;在能力端构建“校地共育”机制,联合浙江大学等13所高校开设产业链定制课程,累计孵化48名掌握现代营销、产品研发的复合型新农人;在生活端则打造“15分钟青创生态圈”,集成共享办公空间、人才公寓及定制公交网络,让创业青年“轻装上阵”。
卢丹霞团队正是该体系的受益者——多年前,政府为其对接上海农博会黄金展位实现单场11吨销量;如今又引导其向加工转型,助推深加工产品溢价达普通胡柚的8倍。
“青年创业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生态共赢。”付鹏飞表示,政府将不断通过“村集体+企业+人才”三方合作模式,降低创业门槛。
今年,健跳还计划推广万亩工厂化养殖,新增200个青年岗位。据悉,健跳未来将持续引才赋能,深耕共富之路,全力打造全省“青年入乡”示范镇。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