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网讯(记者陈婧 通讯员朱伟 朱蓓 雷灵丹)5月20日,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组在通城县现场核验通过由华中农业大学、通城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培育的“鄂通两头乌猪”新品种。这是我省继硒都黑猪、楚乡黑猪后,第三个通过国家现场核验的生猪新品种,标志着湖北生猪种业“芯片”研发取得重大突破,为优化我国优质种源供给注入新动能。
“鄂通两头乌猪”的培育历时18年,由华中农业大学刘榜教授团队联合通城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共同攻关。该品种以通城地方良种“两头乌”为育种素材,通过杂交组合筛选、系谱编程、选种选配等技术手段,系统构建了资源群体,并完成中试推广。
审定会上,专家组通过查阅育种资料、视频连线扩繁场、听取专题汇报等方式,全面核验了新品种的繁殖性能、生长速度、肉质特性及抗病能力,一致认定其符合国家审定标准。
全国猪专业委员会组长、中国农业大学刘剑锋教授表示,该品种的审定通过是湖北生猪种业创新的里程碑,其繁殖力强、肉质优良、适应性广等特点,有望成为华中地区生猪产业的主导品种,助力我国生猪种源自主可控。
审定会上,刘剑锋教授提出三点建议: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现有育种短板开展技术攻关;坚持需求导向,扩大优质生猪养殖规模,保障市场供给;坚持创新导向,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瘦肉率、生长速度及抗病性能。他强调,新品种需以“吃得起、吃得好”为目标,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通城县委副书记杨奇在致辞中指出,生猪产业是通城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此次新品种审定通过是通城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科研成果的里程碑。通城将以此为契机,完善技术体系,推动新品种规模化养殖,让“鄂通两头乌猪”从大山走向全国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杨可俊表示,新品种的审定将进一步优化我省生猪种源结构,提升优质肉类供给能力。省市县三级将集成政策、科研、机制等要素,支持育种团队持续优化选育技术,扩大养殖规模,打造湖北生猪产业新名片。
审定会上,咸宁市农业农村局、通城县政府及华中农业大学育种团队代表分别表态,将以新品种审定为起点,锚定产业发展规划,强化科研创新与产业协同,推动“鄂通两头乌猪”成为湖北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支撑。
此次审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湖北在生猪种业领域的科研实力,也为全国生猪产业提供了“湖北方案”。未来,随着“鄂通两头乌猪”的规模化推广,湖北有望在优质种源供给、生猪产业升级及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