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云给孩子们上课 全媒体记者 李金欣 摄)
守望山乡教育:一位支教老师的坚守与奉献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金欣
支教老师是一群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耐心、进取心和爱心,为偏远山区孩子们带去了知识和希望。他们是教育事业中最可爱的人。怀化市鹤城区华都小学刘巧云老师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
以专业为舟,渡知识之河
盛夏的太阳把芦坪学校烤得发烫,刘巧云的教案纸浸着汗渍。当其他老师在下班后踏着暮色赶回城区时,她却选择留在这空荡的校园,把两小时车程掰成备课的分分秒秒。
为了让课堂活起来,她把《书戴嵩画牛》讲成了情景剧:让腼腆的孩子扮牧童,让调皮的孩子演画家。当孩子们为 “牛尾该翘还是该夹”争得面红耳赤时,窗外的清风、虫鸣都成了配乐。这堂课后来评上 “优秀示范课”,更珍贵的是,曾经捂嘴嘲笑别人的孩子,开始为同学的发言而热烈鼓掌。
发现孩子们怕写作文,刘巧云便铺开稿纸写 “下水文”。她写山溪里的蝌蚪如何躲开鸭群,写晒谷场的竹匾盛着夕阳,写那些带着泥土气的文字?“别人写的我不屑,我写的准没人想到!”
她又从家里搬来绘本,在教室搭起了图书角,取名 “黄金屋”,《逃家小兔》的温情、《青蛙和蟾蜍》的友谊、《我的爸爸叫焦尼》的父子之爱、《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的常识科普……让孩子们在拼音世界里慢慢懂得:文字不只是得分的工具,更是说心里话的朋友。当有个孩子在作文里写下“想打工的妈妈时,就对着大山默念,山的回响会把思念捎过去——因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时,刘巧云知道,文字的种子已经发了芽。
以专长为翼,载美育之梦
旧舞蹈室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几十个孩子挤在有限的空间里,眼神却亮得像黑夜山涧的星星。“城里孩子有的,我们也能有。”刘巧云看着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的对美的渴望时,便决心用业余所学圆他们的梦。
领舞丁慧芳同学总说,跟着刘老师跳舞时,汗味都带着甜。压腿的疼、下腰的晃,都被她的“小魔法”化解 —— 把基本功编成“小青蛙跳”的游戏,把队形变换说成“星星排队”。放学队伍里,舞蹈班的孩子抬头挺胸,统一的练功服格外醒目,成了校门口最动人的风景。张芯瑶奶奶逢人便夸:“我家娃背不驼了,说话都带劲儿了!”
家长们在微信群里刷屏感谢时,刘巧云总把功劳归于政策:“是党的春风吹到了山窝窝。”作为党员,她记得支部会上的期许:“要让山里娃也能触摸到美。”更意外的是,四年级班主任胡老师带来消息:班里几个总逃课的孩子,为了不落下舞蹈课,竟天天准时到校。刘巧云望着磨出洞的舞鞋笑了,原来美育不是奢侈品,是让孩子爱上学校的魔法。
以爱心为光,暖童心之寒
“芦坪只有等到每月赶场时,才见得着炸鸡块。”三年级学生的话像根针,轻轻刺痛了刘巧云。她看见孩子们夏天的脚被蚊虫咬得稀巴烂;冬天擤着鼻涕,哆哆嗦嗦的声音在教室里此起彼伏,便每月从工资里匀出部分,买来零食、文具当奖励。“过关积分”换奖状的法子,让课堂多了盼头,搭班的彭老师打趣她:“云姐的奖品比赶集诱人!”
最冷的那天,刘巧云带来全家打包的衣物。羽绒服、棉鞋、卡通书包堆成小山,那一天,芦坪学校的孩子们仿佛过节一样开心,纷纷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挑到了自己心仪的“宝贝”。
而窝在角落里那个父亲残疾、妈妈智障的六年级男孩也得到了刘巧云老师的特殊关照:她老早给这个男孩单独预留了几身最合身款式和运动鞋,因为这是她的妈妈特殊叮嘱过的——刘老师的妈妈,自己淋过雨,总想着给没伞的孩子撑伞。
“谢谢奶奶,我们爱您!”孩子们通过刘老师的微信语音这样感谢刘妈妈。刘妈妈那天也是特别感动地回复:“不用谢,孩子们,祝你们学习进步,茁壮成长!”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