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严佳敏 文/视频 海报 易婷婷
5月10日,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院区,记者见到了消毒供应中心组长刁勇,跟着他在门诊二楼转了五六次弯,终于来到了中心工作区。输入密码、换上全套防护服,他走进检查及灭菌区内。
“别看与回收清洗区仅隔着一排清洗机器,但为了阻止污染物移动,两边的空气压力完全不同,另一头是无菌存放区,那边有电梯能直通手术室。”看到记者盯着清洗机器另一侧的空间,刁勇笑着解释,“和刚才进门流程一样的区域有3个,还有1个辅助生活区,每个空间环境各不相同,覆盖整个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洁再利用全流程。”
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每个器械在这里获得“新生”,今年27岁,从事消毒供应专科护理工作8年多的刁勇也逐渐认识到中心何以被称作医院的“心脏”。
海报制作:易婷婷
把控技术参数
做到清洁零死角,灭菌100%
谈到工作内容,刁勇形容自己是“一块砖”,回收、清洗、包装、灭菌等环节,哪里缺人到哪里,这也与他过硬的技术密切相关。
刁勇清洗手术器械(受访者供图)
走上工作岗位后,刁勇才开始接触医疗器械,数千种器械的结构、功能不尽相同,还不断更新,“例如显微神经器械和眼科精密器械、复杂管腔、微创器械等十分特殊,要根据器械污染程度、材质,运用多酶清洗剂、超声波振荡、高压水枪等组合手段,对管腔类、尖锐类器械进行针对性处理,确保清洗无死角。”
有一年的除夕,刁勇接到手术室通知,有一台心脏大手术需要消毒供应护士待命,“医院体外循环器械数量有限,二尖瓣换膜患者术后风险高,短时间内进行二次手术是常态,需要我们在初次手术完成后立刻着手清洁器械,以备使用。”等到凌晨三点多,刁勇和另一位同事开始处理这套使用过的器具,凌晨五点多,完成全流程。
虽然像个“救火队员”,但检测与灭菌区内7平方米的监测间,才是刁勇最常工作的地方,桌子上,高温等离子阅读器、低温等离子阅读器摆在电脑旁,旁边是厚厚的灭菌记录,墙上贴满了化学、生物等多项检测的比色操作示意图。
“我负责的主要是灭菌,这个阶段需要精准调控压力蒸汽灭菌、低温等离子灭菌等不同设备的参数。”在灭菌过程记录表上,几十项类目密密麻麻,每一页贴着三个比色卡,“这是化学检测的结果记录,它和物理、生物的检测构成了三重保障体系,确保包好的器械实现灭菌合格率100%。”
刁勇填写灭菌过程记录表(受访者供图)
把慎独发挥到极致
当好“隐形”白衣天使
“中心的工作是成千上万次的机械化重复,远离一线医护,更远离患者。”枯燥的工作也曾让刁勇感到无力,但他从未停止学习,接触到更多先进技术,也看到行业前沿的发展动向。
器械信息化追溯系统就是他长期关注的内容之一,这一系统能对器械包进行实时、全流程、全闭环的追踪。应用系统为每件器械包赋予唯一身份条码、追踪它们在院内的循环轨迹,刁勇意识到“系统并不完全适配实践”,在“深入系统运行并查漏补缺”的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消毒供应专科护士“以器械为纽带”,守护患者和医护的独特价值。
刁勇从单纯“学”转变为“学”“教”结合:规范中心工作,做好技术示范;策划世界灭菌日科普,在学术交流群分享器械方面的实践经验;加入全国同行交流群,用所学知识帮助其他医院......“灭菌不懂的地方就去问刁勇”逐渐成为全中心护士的共识。
“外行不了解,内行看不上。”忆及入行之初,刁勇很感慨,如今,越来越专业、规范的消毒供应工作吸引了大批优秀年轻人投身其中,“希望他们认识到慎独和耐心的价值,为患者保驾护航。”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