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娜 通讯员 程学录
“五一”假期期间,洛阳市伊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化身“戏窝子”,三天五场连台好戏轮番上演。从名家擂主的专业演绎到民间团队的匠心传承,从经典古装戏的厚重底蕴到创新改编戏的时代精神,一场以“艺韵庆五一”为主题的戏曲盛宴,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焕发新活力。
5月3日至5日,豫剧教育家马惠娟、梨园春明星擂主毕清风、梨园梦冠军牛变玲、文明实践“种子计划”优秀带头人朱娟等接连登台,《吃亏歌》《吴汉杀妻》《四郎探母》等经典剧目引得观众喝彩不断。
其中,改编版《吃亏歌》以豫剧唱腔讴歌劳动者奉献精神;《红灯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红色艺术盛宴,将“革命薪火代代传”的坚定信念演绎得淋漓尽致,以正能量激励观众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为烘托戏曲氛围,该中心巧妙融合非遗剪纸艺术与舞台布景。“中原大工匠”王飞的《牡丹四条屏》《家和万事兴》等剪纸作品与演员的蟒袍官衣相映成趣,营造出“戏中有画,画中有戏”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据了解,伊滨区素有“戏窝子”之称,过去民间戏曲团体只能在社区、小区简易房自娱自乐。近年来,伊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力发掘培育本土戏曲人才,联合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学院开展挂牌建立实习基地、名家名角交流授课,手把手提升民间团体专业水平。
在“种子计划”推动下,红满天曲艺团等团队蓬勃发展,成为传承戏曲文化的中坚力量。如今,这颗戏曲“种子”已破土而出,在朱娟的带领下,本土“戏窝子”时常巡演于洛阳市各县区,他们的团队也正以蓬勃生机续写伊滨戏曲新篇章。
朱娟始终坚信民间老艺人“地无孬地、戏无孬戏”的谆谆教诲,带领团队精雕细琢《四郎探母》,以“古韵新声”赢得观众喝彩。戏迷李先生赞叹:“老戏新演,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的强大生命力。”
活动期间,伊滨区15支志愿服务队的旗帜飘扬在剧场内外,本次“艺韵庆五一”戏曲专场,就是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发起的。据悉,5月5日至7日,西柿园社区还将上演河南坠子、河洛大鼓等曲艺表演,新源嘉苑社区也将同步开启三天豫剧专场。
如今,伊滨区移风易俗、孝老爱亲、医疗保健、非遗传承等各类志愿服务队自发开展活动已成为常态,志愿者们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群众的文明新风已蔚然成风。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