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善数字化体系和数据库统一;
□ 强化碳金融支撑能力;
□ 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政策实施方案。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4年来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7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81亿吨,累计成交额467.84亿元,已成为全球碳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凸显了碳市场在“双碳”目标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转型的关键作用。
历经4年发展,我国碳市场取得多维度突破。制度体系日趋完善,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再加上一系列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技术规范等形成支撑;覆盖范围接连扩大,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3个重点行业纳入管理,温室气体管控范围从单一的二氧化碳扩展至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企业“配额分配—市场交易—清缴履约”的碳交易意识逐渐增强,减排效果逐步显现。
我国碳市场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组成,已成为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工具。但从目前来看,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仍面临阶段性挑战。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碳市场与欧盟碳市场等成熟体系存在明显差距。欧盟碳市场已运行多年,历经4个阶段逐步完善,推动覆盖行业碳排放水平较2005年下降约47%,通过配额拍卖筹集1750多亿欧元用于绿色转型。相较而言,中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方式仍以免费分配为主,行业覆盖范围还需扩大,市场稳定机制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国内实践来看,碳市场交易产品和参与者类型有限、价格波动较大等现象仍然存在。部分企业面临数据质量管理意识薄弱、核算方法不统一、数据存证不及时等问题,专业人才储备也略显不足。
面对挑战,需以系统思维协同发力,健全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
完善数字化体系和数据库统一。当前,我国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已完成初步搭建,未来需要进一步通过数字化赋能,加强互联互通。整合卫星遥感、物联网设备和区块链技术,构建覆盖碳排放全流程的数字化监测体系,实现排放数据实时同步。整合生态环境、金融监管、数据管理等部门职能,完善机构监管、功能监管、行为监管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对控排企业、交易机构、核查单位实施全链条管理。
强化碳金融支撑能力。针对当前全国碳市场参与主体以控排企业为主体、现货交易为主、碳金融手段有限的现状,可借鉴欧盟碳市场经验,探索多种路径完善金融支持。支持地方设立碳市场发展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碳基础设施建设,或会同相关金融主管部门鼓励金融机构探索碳金融产品创新,挖掘碳排放权价值,创新金融服务形式。
此外,我国区域发展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进一步加大了构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复杂性。在坚持统一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可以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政策实施方案,在配额分配、履约机制等方面给予部分地区适当政策倾斜,鼓励条件成熟地区先行先试,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碳市场政策体系,为碳市场平稳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瑾)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