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永河 许成磊 谭丰 昆明理工大学
零碳园区以能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系统应用及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载体。自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以来,发展零碳经济、建设零碳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绿色发展的关键路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零碳园区建设,已制定出台《云南省推动零碳园区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草案,将建设好零碳园区作为推动云南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我省已先行先试,启动了包括安宁产业园区、曲靖市经开区等在内的两批共10个省级零碳园区的创建工作,尽管已取得一定成效并积累了初步经验,但依然存在诸多短板与挑战。鉴于此,本文将深入剖析相关问题,并提出我省加快零碳园区建设步伐、夯实绿色低碳发展基础、提升全省绿色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推动多元绿色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元化、清洁化的能源供应是建设零碳园区的基石,我省凭借绿色能源禀赋,将“为落户园区企业提供100%全绿电”作为核心供能思路,积极推进了“源网荷储一体化”工程建设,探索出绿电就地消纳和高效利用的新模式。同时在调研中发现,我省零碳园区多元绿色能源供给仍面临技术、成本、基础设施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挑战。为有效应对挑战,充分发挥云南绿色能源优势,亟需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一是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依托昆明理工大学等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重点支持大容量长时储能技术、低成本绿氢制取等的研发攻关与规模化产业示范。二是支持多元能源综合利用示范,明确省内不同类型零碳园区的中长期多元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推进适应高比例、高波动性可再生能源接入的智能电网升级改造工程。三是创新市场机制与激励政策,支持园区内企业通过双边协商、集中竞价等方式直接购买绿色电力,针对园区内分布式发电自用、用户侧储能参与电网调峰调频等新兴绿色能源项目,研究出台具有吸引力的专项激励政策。
建设完善园区碳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碳管理体系是发展零碳园区的核心环节,“方案”已将“数字管理”作为实现园区碳排放与吸收动态平衡的关键手段之一。目前,虽然我省已经形成零碳园区碳管理体系试点先行、技术支撑、企业参与的良好开局,但调查研究发现,从构建一个全面、高效、权威体系的角度来看,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短板成为我省零碳园区碳管理体系建设的“软肋”,使得后续的碳排放精准核算、减排潜力科学评估以及碳市场有效参与都面临挑战,亟待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一是关注国际碳管理和产品碳足迹相关标准的最新进展,尽快研究出台具有地方及行业特色的“云南省零碳园区评价标准”和“云南省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明确碳排放相关的核算标准、核查要点与报告形式。二是推动园区及入驻重点企业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碳排放数据监测、记录、报告和内部核查工作制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开发和推广一批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低成本、易操作、模块化的碳管理软件,为园区碳盘查和第三方核查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在确保数据安全和维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参与建设园区碳排放与能源环境数据库,并加快发展或引入一批服务机构,为园区和企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碳咨询、碳审计、碳资产管理等第三方碳管理服务。
促进产业链绿色协同发展。产业链绿色协同是零碳园区实现整体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我省零碳园区重点培育和发展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链,有效推动了重点产业聚集、延链补链强链与绿色化转型。虽然我省形成了零碳园区企业协同绿色发展的良好态势,但调研中发现,在构建高度协同、高效循环的绿色产业链方面,仍面临诸多阻碍。这些障碍使我省在实现特色产业链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整体环境负荷削减、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增强等方面存在短板,亟待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一是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定期面向园区管委会和企业负责人召开产业链绿色协同政策宣讲会、先进技术和经验交流研讨会,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率先垂范,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实施系统性碳减排行动。二是建设园区级资源协同共享信息平台,借鉴昆明高新区“产业大脑”的思路,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园区建设统一、开放的资源协同共享数字化平台,加快形成企业资源需求与供给信息发布、匹配、撮合交易等功能,并识别影响园区内主要产业链协同的优先发展项目。三是完善市场化激励机制,设立省级循环经济与产业链协同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园区规划和建设废弃物预处理中心、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中心等,加大对产业链绿色协同相关项目的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或以奖代补力度,降低单个企业建设和运营此类设施的成本,提高园区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的规模效益。
[本文系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杜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YSX202406)以及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项目(项目编号SKPJ202406)的阶段性成果]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