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免费为孩子制作糖人(4月19日摄)。
“都是咱爱看的戏,嫽得很!”“能和省戏曲研究院的老师同台,我也是专业票友咧!”……4月18日上午,铿锵激昂的旋律在兴平市冉庄村响起,随着《三滴血》《祝福》等秦腔经典剧目的接连上演,现场掌声、叫好声不断。许多戏迷登台与艺术家联袂献唱,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在家门口欣赏高水平的演出、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对陕西群众来说早已不是稀罕事。
近年来,陕西积极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搭建为民、惠民、乐民、育民的文化平台,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据统计,仅2024年,全省就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6.45万余场次,惠及群众1.3亿人次。
戏曲进乡村
为发展注入新活力
“我们每次到乡镇演出,都能感受到群众对戏曲的热爱。省戏曲研究院每年都会下乡开展上百场演出,把文艺演出送到村民家门口。”4月18日,带队前往兴平市冉庄村演出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梅花奖获得者边肖说。
近年来,陕西将“戏曲进乡村”作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举措,全省每年举办1万多场“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为乡村文化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塑造文明乡风营造良好氛围。
在渭南,“戏曲进乡村”与“廉洁文化进基层”相结合,推动基层廉政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在铜川,一批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为内容的新创剧目亮相“铜川有戏”戏曲展演,深受群众喜爱;在安康,戏曲艺术搭载“理论+曲艺”宣讲舞台,用文艺演出的形式宣讲乡村振兴政策……“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还充分发挥宣传引领作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2024年,陕西省共拨付戏曲进乡村补助资金5348万元,保障惠民演出工作有效开展;全省共完成演出1.2万余场;运用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直播和录播,打破地域、时间限制,扩大惠民演出的覆盖面,让更多群众获得优质文化的滋养。
“四季村晚”,从台下看到上台演
从听闻到参与,从台下看到上台演,陕西每年上千场“四季村晚”让村民走上舞台,站“C位”、唱主角,让劳动现场变成展示平台,秀特色、促发展。
传统婚礼、千人挂面流水宴,“神奇神木·魅力古堡”2024年全国夏季“村晚”首开“流动式”实景舞台演出模式,让市民和游客走进生动鲜活的乡村生活;与商州花灯非遗传承人共挑花灯,“大地欢歌 和美柞水”2024年全国秋季“村晚”成为商洛非遗项目的大型体验现场,向全国观众推介陕南的好景好物……
2024年,陕西“四季村晚”以“沉浸式”为主题词,在1065场活动中,在2000多万名群众的参与、关注中,为乡村文旅融合打开了“流量入口”。
4月19日,“非遗志愿行 文化进万家”2025西安市非遗传承志愿者队伍乡村行活动走进西安市鄠邑区后寨村。精彩的非遗展演、琳琅满目的非遗作品,引得村民驻足欣赏、体验。
“文化惠民活动给农村带来许多改变,让邻里关系更和睦了,茶余饭后大家聚在一起聊的话题都是才艺、创业。乡村振兴发展,文化赋能功不可没。”看着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活动现场,西安市鄠邑区文化馆馆长程君宝说。
群众文化节,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陕西持续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群众文化节、阅读文化节等品牌活动以及创新展演展览等开展得如火如荼。
2024陕西省群众文化节期间,全省各地联动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1947场,吸引8396万余人次参与,充分展现群众文化风采。
第十二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以“强国复兴有我——全民阅读 最美三秦”为主题,举办线上线下活动6385场次,带动552万余名读者参与。
2024年,全省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2273.73万,同比增长11.62%;共举办活动1346场次,吸引133万名线上线下读者参与,打造了一批有深度、有品质、有温度的全民阅读活动和品牌。全省各级文化馆策划开展“三秦”系列主题品牌文化活动,在936场活动中服务群众1159.4万人次。
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文旅系统将继续加大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开展惠民演出活动,创新培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记者 柏桦文/图)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