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说外甥女马上就要读四年级了,作文总是写不好,老师也反馈好多次,需要重点关注作文这一块,听说我从事文字相关的工作,就想趁着暑假让我给孩子补习作文,通过假期实现弯道超车。
碍于情面,我答应了下来,想着外甥女自小就文静乖巧,应该不会出现辅导作业就鸡飞狗跳的场景。可事实并非如此,第一天就让我见识到了网络热梗对小学生的影响。
我从薄弱项入手,教外甥女写一篇想象类的作文。定主题、定主角、定目标,起初一切都很顺利,当我讲到作文中的“我”与想象中的智能衣服展开对话时,外甥女便开始玩梗了。
这件神奇的智能衣服根据天气自动变成了羽绒服穿在了“我”身上,并且对“我”说这样穿才不会感冒,可“我”不想穿羽绒服。这时外甥女说,“我”要对智能衣服说“那咋了”来拒绝它。我问她为什么不能用别的词语来表示拒绝,智能衣服可能听不懂这个网络用语,外甥女又对我说了句“那咋了”。
我一时不知该如何接话,我不知道这孩子是没有理解我说的“对话”是指作文中角色间的对话,还是说被网络热梗洗了脑,不分场合地玩梗。
当我耐心地解释这种网络用语不能出现在作文中,外甥女又来一句“如何呢,又能怎”。短暂的沉默后,我整理好情绪继续引导她如何用规范词语写好对话。整个过程中,她仍旧时不时地冒出“嘎了”“包的”“自己吓自己”等网络热词。辅导结束后,我和外甥女聊了聊为什么频繁使用网络用语,她说她的好朋友经常这样玩梗,如果她不懂这些梗,就无法融入小团队。
我并没有立刻评论玩梗这事是对还是错,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各有各的需求,只是告诉外甥女,要认真对待作文,现阶段网络用语不适合出现在作文中,生活中常用的各种梗不能让她在作文中获得高分。我知道她不能立刻接受我的建议,习惯的养成和改变都是需要时间的,采用过于激进的方式反而会适得其反。
对于小学生来说,玩梗是坏事吗?回到家后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追随潮流、玩梗在我看来本身并没有错,甚至也有一定的社交属性,但要适度以及分清使用场景,以防被过度密集的“梗”侵蚀语言系统。几年前,我和朋友都经常使用“yyds”这个网络用语,以至于想要用成语来形容一个人很厉害的时候,根本想不到有什么成语,甚至偶尔使用成语、背诵古诗会感到不好意思,担心会让别人觉得“装”。
身为成年人的我,都无法摆脱网络用语,更何况如今的小学生。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社交圈,相似的语言习惯更容易拉近彼此距离,但若将网络用语应用到作文中,或者面对父母和老师的教导用一句“中式教育你赢了”来逃避问题,这种情况则需格外注意,毕竟文化积累和价值观的树立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们不能让孩子彻底脱离网络,打造一个无网的真空环境,但我们能对孩子加以及时的、正确的引导。
在接下来的辅导过程中,我一方面教外甥女书面语、口语和网络用语的区别,什么场景下使用哪种语言;一方面跟她解释生活中玩梗也要有尺度,不是每个人都紧跟热点,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各种梗,不要因为玩梗而引发误解。
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家长的引导,外甥女会对玩梗更有分寸感。
(作者为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林江南
责编 温翠玲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海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15